理论研究 | 万物静观皆自得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点击:5928次
    •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文章作者:陈惊  画家

        专栏主持:周勇(荒野)
       


       

        图 陈惊作品
       

        我向往一种平衡、纯粹、宁静的艺术,没有激动人心或引人入胜的题材,既不烦扰人,也不使人不安。我喜爱在大自然中采集天然矿物石、砂土、草本和贝类,并亲手研磨和调配颜料,创作贯穿在绘画之前的材料寻找与制作、绘画之中的构思与妙的过程之中,这是创造的乐趣,也是创作的来之不易的成果。描绘自然万物,感受大地的气息,从寻常的景致中发现生活之美,创作的灵感也由此生发和延展。
       


       

        图 陈惊作品
       

        灼灼其华

        赞美光,赞美永恒,对大自然感激。在《圣经》里,光是神性的。有了光,万物获救于黑暗之中。在中国诗歌里,光是知性的,众生皆有自性光明。《诗经》里的光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汉诗里的光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古老的东方绘画,物自身即光源。宋人画花,光借着花的形状绽放,自照还照人自身无有暗影,开在世间的盛衰圆缺之外,光如睡似醒。宋人画的花也让我“看见了”花。所谓“艺术高于生活”,宋人的工笔重彩之花也比今人油画里的花更使我感到“光影”二字,因为宋画里的花有生命,非常安静的生命感,比梵高的花更感动我。
       


       

        图 陈惊作品
       

        我喜画光,对逆光尤其痴迷,在许多作品中我都刻意营造些许逆光的味道。逆光时物象的光影重叠或缭乱,它奇妙的反光,都分外夺目。事物在逆光中变得神奇,一部分隐藏在重重的阴影里,一部分被异常强烈地照亮,有些事物会变得半透明。如果它是树叶,在逆光中,叶片里碧绿的汁液会加倍明亮,生机充盈。逆光使大千世界突然焕发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笔墨当随时代,中国重彩画的天然矿物色恰能表达这种光感。
       


       

        图 陈惊作品
       

        熠熠生辉

        绘画是创造,不是反映自然的镜子。中国画不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人类灵智的产物。中国古代有造景与造境之说,中国画就像摄影棚或舞台上的布景,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禅思哲理,在我感受,风景、人物是自然,绘画则是心灵感应,自成宇宙,绘画折射自然,但不是自然的投影。一切艺术,皆是人为,艺术家的工作是使人忘掉艺术品的人为。
       


       

        图 陈惊作品
       

        在现实世界里,日光来自一个方向,绘画的光却非自然光的照搬,它来自精神世界。我的画面没有统一的光源,也没有透视的消失点,物象被分解成无数角度,汇聚远近左右、上下四方,从而具有时间性、或者说共时性,就像立体主义的分解重构或移位重构。然而在观者看来,一切似乎都是和谐必然地统一,对于创作者来说,则是巧思经营的意趣所在。除此,我还常在作品中有意营造出色光攒动的气韵之感,这是我对时光流变的诠释,也是对生命无常的观照。
       


       

        图 陈惊作品
       

        生命的实相就像光影、河流一般,永无止境地流动,它永远都在追寻、探索、推动、泛滥,变化无常。设色上融合西画、现代视觉等多元艺术,意在创造出东西方结合的现代艺术语言。即使在画面上贴以金箔、银箔,我也力图呈现出沉着典雅的美感。我以为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气质是艺术的灵魂所在,而非技法或材料。作品的内涵更甚于外在的形式,亦如“内在的高雅”更甚于外在的辉煌。
       


       

        图 陈惊作品
       

        造化自然

        美感源于形象的知觉,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我喜爱描绘生活中亲近平凡的物象与素朴的劳动人民及少数民族人物,他们淳朴的笑容里包含着最真诚的力量。从纯粹的绘画语言来看,包含“形、色、质”三美,形是造型与构图,色是光与色,行色之美即视觉之美,质感之美也是触觉之美。所谓“绘画性”指的就是触觉,是属于平面性的。
       


       

        图 陈惊作品
       

        越是平面的绘画,点线及团块的独立性可触感越强。同时,我在绘画创作中常采用的天然矿物色更具备现实意义的肌理质感,有些色料成天然结晶颗粒,绘制出来的色彩晶莹细腻,有些则呈现砂岩的粗粝质感,它的沉稳与厚重,恰好能反映人物深沉的品格、纯真的内心,花开的娇羞、落叶的炙热、枯木的傲骨、阔水的豪迈、浅潭的低吟、寒山的孤寂与远山的雄奇,山川草木之品貌习性一目了然,粗纹理的纸张与画布亦能体现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流动。
       


       

        图 陈惊作品
       

        中国大画家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呈现出种种不同。每一次的创作都来源我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对生活的记录、对生命的思考、对情感的体悟。画中景全是情,情具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崭新的意象。大象无形,用生命造化生命之本相。
       


       

        图 陈惊作品
       

        无我之境

        艺术是心物共鸣的产物,是对生活于心灵的自我感应。以清净之心觉悟生命的内在精神是我绘画创作的基本原则。生活中的所有物态都值得被关注,被描绘,即使再微不足道的物象也暗含深刻的哲思。西方油画家德加的笔下,舞女、劳动人民、风景、静物等都成了他为之感动的描绘对象,皆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中国哲学强调变化,宇宙即大气流行,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中国画的趣味也在于造化无穷,意境深远。由于创作阶段和创作主体的不同,感受不同,绘画材料不同,创作的风格自然也不尽相同,故而我的创作题材较宽泛,不拘一格。正所谓兵无常形,画无定法。自然而然,方为真。“人作为渺小而脆弱的个体,无法与时间相抗,但是通过艺术的无数次折射,人的这种浩瀚的伤感,却超越了生命的长度,成为永恒。”愿热生活的你我,在艺术的海洋中得以心灵的安顿与滋养。
       


       

        【艺术家简介】陈惊,湖北武汉人,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湖北美术学院省级课题培训教师。中国艺术家协会湖北省秘书处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湖北省学院空间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湖北中国画学会会员,武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民革书画院副秘书长。常年兼任百盛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文化美学导师。参与国家重点非遗课题研究,艺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作品被日本、韩国、芬兰、瑞士、俄罗斯等国家艺术机构收藏。中国邮政出版发行“艺术家陈惊珍藏版”邮票,文创衍生品屡获全国大奖。
       



        中国艺术鉴赏网全国融媒体平台信息:
       


       

        稿件审核:张佑军

        稿件统筹:叶晓勇

        责任编辑:林韬

       中国艺术品商城 - 品鉴 交流
    • 陶瓷
    • 玉器
    • 文房
    • 书画
    • 收藏
    • 茶艺
    • 紫砂
    • 乐器
    •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