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汉时玉门关》纵马剑挑酒:一个边关将士的千年孤独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曹旭峰(当代)代表作历史小说《三国英雄赵子龙》
残霞落故关,漠北孤烟寒;
婵娟欲舞袖,边地号频传。
纵马剑挑酒,烽火去不还;
云卷越千年,又见汉时关。
丘下葬男儿,丘上客笑谈;
可怜帷中人,至今望月穿。
剑与月的对话: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
残霞映照下的玉门关,在当代作家曹旭峰的笔下重现了千年沧桑。这首《又见汉时玉门关》以简练的意象勾勒出边关将士的悲壮与寂寥,却在无意间映照出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某种缺失。当我们吟诵"纵马剑挑酒,烽火去不还"时,是否意识到这种决绝与担当正在我们的时代悄然褪色?
诗歌中"丘下葬男儿,丘上客笑谈"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历史记忆的残酷断层。这种断层在当代社会表现得更为显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英雄主义被解构为网络段子,崇高情感被稀释为表情包。边关将士"至今望月穿"的执着守望,与当代人刷屏式的生活形成刺目反差。当古人用生命守护的精神疆界,今天正被功利主义和娱乐至死所侵蚀。
曹旭峰笔下"云卷越千年"的历史纵深感,恰是浮躁当代所缺乏的维度。在即时满足成为常态的今天,谁还能体会"烽火去不还"的永恒抉择?当"婵娟欲舞袖"的古典意象遇见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审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诗歌的韵律,更是一种沉淀生命体验的能力。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像一面铜镜,既映照汉时关月的清冷,又反射出当代精神世界的荒芜。在"边地号频传"的紧迫感与当代生活的麻木之间,诗歌搭建了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让古典诗歌中那份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重新浇灌我们干涸的精神土壤。当人工智能开始写诗,人类更应守护好这颗会为"可怜帷中人"而震颤的诗心。(作者:张佑军 中国艺术鉴赏网总编辑)
责任编辑:林韬